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國內 > 正文
中國電科14所創(chuàng)下我國雷達研究諸多第一,交出耀眼成績單
2019-06-03 16:28:07來源: 新京報

據人民日報報道,遼闊天空,它們是戰(zhàn)機的千里眼;蒼茫大海,它們護航軍艦走向深藍;浩瀚宇宙,它們護送衛(wèi)星進入軌道……在我國,說起雷達,必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簡稱14所)。從我國第一臺微波雷達,到“空警—2000”的“大蘑菇”,再到領先世界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作為我國雷達工業(yè)的發(fā)源地,14所是我國諸多新型、高端雷達裝備的始創(chuàng)者,也是信息化裝備研發(fā)的引領者,這個與新中國同齡的研究機構,見證了我國軍事信息技術從追趕到領先的歷程。

“70年來,14所見證了我國雷達工業(yè)發(fā)展的全過程,是我國唯一一家能夠提供海陸空天全領域預警探測系統(tǒng)裝備的大型、高科技、綜合性研究所,被譽為‘三軍之眼,國之重器’。在發(fā)展過程中,14所始終堅守‘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創(chuàng)下我國雷達研究領域里的諸多‘第一’。”14所所長胡明春說。

七十載接續(xù)奮斗,錘煉關鍵核心技術

“我們是和新中國一起成長的。”胡明春說,1949年,依托一無線電廠,14所開啟了從修配、仿制雷達到自主研制、自主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

說起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84歲的張光義院士記憶猶新。1962年2月,從莫斯科動力學院畢業(yè)回國的張光義被分配到14所工作,投身國防建設急需的新體制雷達的研制工作中。“14所是當時國內學習無線電和雷達技術方面的學生最向往的地方,我國第一臺微波雷達1956年就在那里研制成功。”

在北方某大山深處,一面足有兩個半籃球場大的斜坡上,一個迷彩斑斕、足有8層樓高的超遠程相控陣雷達已佇立了40多年。這部新型雷達的預警任務是探測幾千公里外的空中目標并保證決不漏警。

在那里,張光義揮灑著自己的青春。這部雷達的研發(fā)耗時整整8年,作為技術負責人的張光義難忘其間不易,“基地海拔1500米,山洞里夏天潮濕悶熱,冬天零下20攝氏度,風吹到臉上像針扎一樣疼……”

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從總體方案的論證,到最終安裝調試和鑒定驗收,張光義和他的團隊忘我投入,奮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條件雖然苦,但我們體會到了生命燃燒的激情。”

1979年,剛研制完超遠程相控陣雷達歸來的14所團隊,又接到研制機載PD(脈沖多普勒)雷達的任務。上世紀80年代,能研制先進機載火控雷達的國家屈指可數(shù)。在技術上沒有任何借鑒的情況下,以賁德院士為首的14所團隊潛心研究上百個課題后,提出了中國自己的PD雷達整機設計框架。

1989年底,我國第一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載PD火控雷達成功問世。如今,14所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雷達研制基地,擁有國內最全譜系的機載火控雷達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通過錘煉關鍵核心技術,14所努力把科技發(fā)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張光義院士說。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熊群力說,70年來,張光義、賁德、張直中等一代代14所人接續(xù)奮斗,為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發(fā)展貢獻著自己獨特的力量。

從追趕到領跑,交出耀眼成績單

1989年,一場有關海軍艦載雷達研究的研討會在秦淮河畔召開。14所大膽提出一種全新雷達體制的構想:“艦載雷達能不能用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體制?”與無源相控陣雷達體制相比,這個新雷達體制難度更高、技術更復雜,但也更可靠、功率更大。然而,這個構想被不少與會專家否定,認為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

“沒有什么不可能!”正是從那時起,14所開始了長達8年的方案論證,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1997年,海軍艦載多功能相控陣正式立項。

“作為我國海軍有史以來技術水平最高、功能最強、系統(tǒng)構成最復雜的雷達,其研制道路注定艱辛漫長。”14所首席專家邢文革說,其中涉及的先進核心組件的空缺、天線陣面的減重等難題,都是擺在14所面前的攔路虎,但另一個“世界級難題”——海雜波規(guī)律的掌握則更為棘手。每一朵浪花都會反射回波形成假目標,形成不計其數(shù)的雜波,讓鎖定真實目標變成“大海撈針”。為了掌握海雜波規(guī)律,研究人員需要在狂風巨浪中采集數(shù)據。

通過14所研發(fā)團隊的不懈努力,這個被稱為“海之星”的雷達系統(tǒng)研制成功,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后第三個自主研制此類系統(tǒng)的國家,實現(xiàn)了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角色轉換。

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空警—2000”預警機引領著龐大機群從天安門廣場上空呼嘯而過。預警機是國防裝備領域的“皇冠”,而預警雷達是這頂皇冠上的明珠。2000年,張良剛剛博士畢業(yè),就擔任研發(fā)預警雷達的負責人。8年后,“空警—2000”預警機成功實現(xiàn)交付,填補了我國大型預警機雷達的空白。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再創(chuàng)新,14所交出了耀眼的成績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預警機譜系逐漸完善,預警機雷達作為“空中警眼”,其“眼力”不斷精進,技術性能保持世界領先;“戰(zhàn)機”之眼機載火控雷達技術不斷突破,整體技術水平可與國際同類產品相媲美;新型艦載雷達“海之星”讓海軍從近海走向遠洋,以其快速跟蹤能力在遙遠海域保衛(wèi)國家利益;防空警戒雷達勇?lián)厝?,在空中用無線電波編織了一張國土防空雷達情報網……

胡明春說,14所雷達體制不斷創(chuàng)新,已逐步為我國構建起空、天、地、海,全高度、全方位的立體防御之門,并提出針對未來作戰(zhàn)的“五大作戰(zhàn)預警體系”,不斷提升網絡信息體系條件下全域作戰(zhàn)、協(xié)同作戰(zhàn)能力。

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智能制造走向市場

在14所,各種創(chuàng)新“黑科技”令人目不暇接。

“意念手”可以讓失去手臂的殘疾人再次實現(xiàn)操控。記者看到,一位失去前臂的志愿者,在手臂上套了一個機械手,簡單學習之后,傳感器手環(huán)就可讓機械手的每一根手指做出動作,實現(xiàn)抓握雞蛋、玻璃杯等精細物品。發(fā)明人尹奎英博士說,這個技術目前正在產業(yè)化,有望給殘疾人帶來福音。

在智能感知實驗室里,一個可以單人拖著走的“蜘蛛網雷達”能夠探測、跟蹤低空飛行物,包括那些通常只能憑人眼識別的低、小、慢等飛行物,并實施精準打擊,是無人機等非法飛行物的“終結者”。

還有微波光子雷達,它是微波光子學技術在雷達上的應用。“針對微波光子雷達長期存在的瞬時動態(tài)不足問題,我們完成階段性攻關,研制毫米波大動態(tài)寬帶雷達,并對民航飛機完成高分辨成像,提高了微波光子接收機的瞬時動態(tài)。”14所副所長倪國新說,與同類產品相比,微波光子雷達接收動態(tài)提升4倍,分辨率提升100倍。

胡明春說,除了這些創(chuàng)新“黑科技”,14所已成為一家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服務商,在電子、航空、航天、船舶、兵器、交通、電力等行業(yè)廣泛應用,有力保障了C919國產大飛機、復興號機車、客機發(fā)動機等眾多重大裝備成功研制。

在14所的一個智能車間里,整個生產流程中只看見機械手在揮舞作業(yè),數(shù)控機床前的顯示屏上顯示著實時生產狀況。工廠負責人胡長明介紹,目前14所“電子組件智能制造車間”作為工信部試點示范,已實現(xiàn)微波組件全自動生產,制造工藝、質量和產量等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14所給了我們最好的施展才干的平臺。”在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中心,尹奎英說,對于年輕科學家來說,這里有資金、實驗室、各類高層次人才配合,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更強的人工智能產品快速走向民用市場。

記者手記

奮斗是一種情懷

到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采訪,像走進了中國雷達技術的博物館,這個與共和國同齡的研究機構,見證了中國雷達技術發(fā)展的歷程,成為中國雷達的代名詞,為我國的軍工和國防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

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而人才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在14所,記者感觸最深的是人才濟濟。這里既有奉獻一生的老一輩科學家,也有年富力強的中堅力量,更有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這些科研人員身懷絕技而又樸實無華,他們躬身于實驗室,奮斗在戈壁大漠、茫茫滄海,為祖國的國防事業(yè)嘔心瀝血、默默奉獻。更讓人欣慰的是,他們并不以之為苦,他們說得最多的是“14所是最好的事業(yè)平臺”——奮斗是一種情懷,這種發(fā)自內心的歸屬感迸發(fā)出來的創(chuàng)新活力,正是我國科技能夠不斷前進的原動力。

關鍵詞: 電科14所 雷達

專題新聞
  • 蘋果8價格現(xiàn)在是多少?蘋果8p為什么被稱為機皇?
  • 清明節(jié)休市嗎?港股和a股休市時間一樣嗎?
  • 國際半導體產業(yè)協(xié)會警告美國政府 半導體產業(yè)包括哪些?
  • 聚美優(yōu)品年銷售額多少億?聚美優(yōu)品和唯品會關系如何?
  • 三公消費是什么意思?三公消費為啥不廢除?
  • 中國電信中簽號有哪些?中國電信上市股價會漲嗎?
熱點新聞
最近更新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lián)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